青年论坛是焦作市解放区人民检察院为推动人才培养打造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青年干警提供“育才载体、展示平台、交流中心”。为展现青年干警培养成果,解放检察微信公众号对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撰写的工作感悟、生活随笔等择优刊发,从青年视角展现检察工作点滴。
今天,为您带来的是解放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干警郭洁同志撰写的——
工作之途亦是学习之旅
2017年,一部以检察官为主角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彼时,成为一名检察官的种子便在我心中悄悄种下。转眼间七年过去了,身着检察装的我已是焦作市解放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青年干警。庆幸理想得以实现的同时,我也在用心感悟着这段不一样的人生。从象牙塔到检察院,从学生到检察官助理,从课堂学习为主的生活到每天忙碌的工作,巨大的转变让我一时不知所措。回望这三年的检察工作经历,我深切体会到这段“赶考之路”是一段需要持续学习的过程,工作之途亦是学习之旅。
工作之初,科室里的前辈就对我讲:“法律知识常学常新,唯有坚持学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如今,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论是协助办理的案件,还是一篇简单的稿件,最终的成果反映的是个人的工作态度与能力。若想将每个案件都办理成群众满意的“铁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功底;工作总结、法治宣传,则又需要在具备法律知识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当前,数字检察成为检察监督工作的重要创新点,这就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思维,学习相关软件操作以及模型构建。所有的工作的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用知识充盈大脑,用知识提高工作质效。工作从来都不是机械的按部就班,而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过程。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数字检察”时,我心里泛起了嘀咕:“数字检察”是什么?审查案件还要什么“模型”?大学专业课可没讲怎么建“模型”……困惑与抵触如雨点般向我袭来,不自觉的在心中筑起了一道情绪屏障。2023年,以“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为基本路径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研发与应用在全国检察系统如火如荼开展,大家纷纷学习起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我也硬着头皮学起了从未涉猎过的计算机建模。
2023年8月,全市检察机关召开了数字检察攻坚动员会,那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建模相关知识,琢磨之下,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啃起“硬骨头”才没有了之前的畏首畏尾。院里也陆续开展了多次集中学习,每位汇报人介绍模型时展现出的清晰思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模型的背后,都蕴含着检察官丰富的办案经验,体现出对监督线索敏锐的洞察力,更是他们在法学专业知识之外,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的成果。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法律监督模型在司法办案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好的法律监督模型能够助力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助推检察工作质效不断提升。经过多次学习后,我所在的第二检察部结合日常办案,针对侦查机关对“两类案件”久侦不结长期挂案等问题构建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而承担汇报工作的任务就交给了我。这次,对于新的任务我不再恐惧。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完成好那次汇报,我系统了解监督模型,多次上手操作演练,尽管登台展示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内心深处,我明白自己又勇敢迈出了检察工作中的“新一步”。
通过观察身边优秀的检察官,他们的“光芒”绝不仅仅因过硬的专业功底而闪耀,在这之外,还有强烈的使命与担当。他们在基层岗位上践行着检察人的使命,守护着公平正义。作为青年干警,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正是他们的这份“担当”。
2023年,院里启动了“雁阵”人才培养计划。我有幸入选第一批人才培养对象,青年论坛、演讲比赛……都为我们提供了不断成长的有利阶梯。从此,我便将“担当”二字记在心中。积极参与案件的讨论、学习与查找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总结办案经验,时刻想着“如果我是承办人我会如何办理”;办案工作之外,学习撰写文稿技巧,认真撰写宣传稿件;面对院里的安排,不再畏畏缩缩,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我坚信,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是迈向优秀检察干警的“重要一步”。从最初“比葫芦画瓢”式的审查报告到能够准确适用法律进行证据分析与事实认定;从案件讨论会上的“同意承办人意见”到“我认为”;从审讯室里“沉默”的记录人到能够自信从容完成审讯的讯问人;从一接到新工作就紧张不已到面对多个任务也能按时完成的从容淡定……每个点滴的变化都激励着我,从检路上以梦为马、向阳而生!
工作之途亦是学习之旅,我期盼着,当春的生机盎然覆盖大地之时,能拥抱全新的自己。